□ 南京日报评论员
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要牢牢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使改革的初衷、过程、结果更加符合人民的期望和需求,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得到人民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得到人民支持,正是因为造福了人民。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努力实现物质富裕、政治清明、精神富足、社会安定、生态宜人,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才能凝聚起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磅礴伟力。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然要求汇聚蕴藏在人民中的无穷智慧和力量,必须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切入,着眼创造更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用更多的改革成果来增进人民福祉,使中国式现代化拥有最可靠、最深厚、最持久的力量源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遇到关系复杂、难以权衡的利益问题,要认真想一想群众实际情况究竟怎样?群众到底在期待什么?群众利益如何保障?群众对我们的改革是否满意?”新征程上,改革发展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人民群众的需求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我们要从人民的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出发谋划和推进改革,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注重从就业、增收、入学、就医、住房、办事、托幼养老以及生命财产安全等老百姓急难愁盼中找准改革的发力点和突破口,多推出一些民生所急、民心所向的改革举措,多办一些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实事,使改革能够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民生之计,在于安民、富民、乐民。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强调,“江苏必须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上走在前列”,作为江苏省省会城市,南京重担在肩。近年来,全市上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眼实现更高水平“民生七有”,扎扎实实、踏踏实实为民办实事,兜准兜牢兜好民生底线,不断提升人民生活品质,并大力弘扬“四下基层”优良传统,用好“听语+”等平台,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形成全社会共建共治共享的强大合力,共同建设更有温度、更具归属感的幸福城市。今年初,市十七届人大二次会议票决产生2024年南京市十类40项民生实事项目,截至6月底,40项任务均已达序时进度,支持大学生就业创业、老旧小区改造、新增社区银发助餐点等21项工作超额完成。
发展无止境,改革无穷期。新征程上,我们要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做到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通过改革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要坚持“开门办民生”,用心用情用力维护好群众现实利益,把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充分调动起全市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将涓滴之力汇聚成走在前、做示范的生动实践。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编辑 姚沁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