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下与劳动者同行|“汗”卫老人们的幸福“食”光

紫金山新闻
2024-07-30 19:35
+关注

上午10时40分,室外烈日炎炎,偶有几个行人也都沿着树荫急匆匆走过。

在栖霞区马群街道向上社区银发助餐点,午餐正式开餐,老人们陆陆续续过来吃饭。

红烧肉、酸菜鱼、土豆烧鸡块、生瓜炒肉丝……40余道荤素均衡、冒着热气的菜等候挑选。

这里是栖霞区栖彩食堂示范性助餐点,同时也是街道的中央厨房。在马群街道民政办指导下,于今年4月建成投入使用,面积155平方米,是专为街道各社区内老年人提供营养餐食的公益服务机构,也是栖霞区首家以租赁房屋形式致力于为马群老年人提供健康、美味的餐食、同时兼顾社会化用餐的示范助餐点。对于不便前来就餐的老人,这里还提供配送服务,确保每一位老人都能享受到美味佳肴。

当天,按照不同老人助餐要求,工作人员正将一份份餐食逐一打包,再由配送员统一送到各个站点。

11时,64岁的周云琴准时出现在该街道圆梦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蛇盘站点。她是该站点的送餐员,也是一名志愿者。

穿好防晒衣,戴好防晒帽、防晒面罩和头盔,再带上站点发的消暑用品,周云琴全副武装,做好了出发前的准备。

“老人住的挺分散的,要送3个小区。每家的餐食都不一样,可不能送错了。”清点后,周云琴把餐食拎到电瓶车上。

“天气太热,老人就凑合吃,点餐的少一些。今天中午要给18户老人送餐,以往每天平均至少送餐20多户呢。”周云琴说。

送餐中,记者一路跟随,感觉没一会儿,背部就开始发烫,汗水开始顺着头盔往下滴。

第一站在蛇盘社区牡丹园小区,是近80岁的魏必华老人家。

“老人双目失明,子女平时又不在身边,天天点餐。好在这里有电梯,送餐还算方便。”周云琴拎起一袋饭菜快步向前。

“魏师傅,午饭到啦。” 周云琴一边敲门一边喊。

等了一会儿,老人打开了门,周云琴赶快将热乎的饭菜递到老人手里,并扶着老人坐到饭桌边。

“这是您家孩子给您点的烧鸭全翅、肉沫豆腐、炒小白菜,还有紫菜蛋汤,都是您爱吃的。“周云琴笑着说。

“好,好,真好!谢谢你!“老人连声道谢。

向老人告别,记者和周云琴匆匆下楼赶往下一家。在小区里七拐八拐,走了两三百米,就到了独居高龄老人徐奶奶家中。由于徐奶奶听力不好,敲了许久,老人才颤颤巍巍地来开门。

“这么热的天,还辛苦你们跑一趟。”老人有点不好意思。

“不辛苦,阿姨快吃吧,别凉了。” 周云琴腼腆地笑道。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来回奔波,当天18份午餐终于全部顺利送到老人手中,他们大多是高龄、空巢、独居、残疾老人。烈日之下,记者早已大汗淋漓,周云琴也在不断喝水,她的防晒衣已经湿透,汗水顺着脸颊直流。

“这天热的,每次送餐至少喝一大瓶水,好在习惯了。”周云琴大口喝着水。

退休后为什么主动做送餐员?周云琴坦言,一是为了生活,二是也想帮助那些行动不便的老人,让他们吃上热饭。

“送餐对我来说不是在服务,而是把老人当家人一样在相处,根本不觉得累。看到他们的笑容,我心里很满足,感觉发挥了自己的价值。” 周云琴乐呵呵地说道。

年轻人窝在空调房里,拿出手机点外卖,无比寻常。对于上了年纪的老人来说,却有点困难。记者从栖霞区民政局获悉,该区积极推进银发助餐点建设,推动“中央厨房+老年食堂+助餐服务点+配送入户”多层次助餐服务体系建设。目前,区域内9个街道,已建成中心厨房10个,实现中心厨房街道全覆盖。建成140个银发助餐点,其中社区助餐点113个、村居助餐点27个,实现银发助餐点社区全覆盖,2023年开展助餐服务超过141万人次。针对农村地域面积广,居住分散,不利于开展统一配送餐服务的实际情况,该区还在龙潭街道开展了“邻里小餐桌”助老服务,方便农村老年人就餐。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马道军

打开紫金山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