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求变拥抱未来,让AI为文学期刊带来更多可能

紫金山新闻
2024-06-21 17:20
+关注

不能否认的是,AI技术对当下的文学业态已经产生非常大的影响。6月20日,作为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中国作家馆江苏主宾省重要活动之一,在一场名为“AI时代的文学期刊”讨论会上,著名诗人欧阳江河、《十月》杂志主编陈东捷、《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刘琼、《扬子江诗刊》主编胡弦、《雨花》副主编育邦、《扬子江文学评论》副主编何同彬等与会嘉宾再次重申:与其担心AI是否会抢了我们的饭碗,不如担心我们的创造力是否在衰退,我们可以通过个性化的精神创造去跑赢AI。活动由江苏省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副主席,《钟山》杂志主编贾梦玮主持。

“AI时代的文学期刊”讨论现场“AI时代的文学期刊”讨论现场

近年来,AI技术已伸向音乐、绘画等多个人文艺术领域。它对当下的文学业态也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日本文学大奖芥川奖得主九段理江承认,其获奖作品中有5%是AI直接生成的;美国著名科幻电子刊物《克拉克世界》由于收到大量AI生成作品的投稿,不得不暂时关闭了投稿通道;著名科幻杂志《阿西莫夫科幻小说》不到两个月收到了20多篇相同名称的投稿……

这不是文学刊物第一次面临挑战,早在20多年前,中国文学期刊就集体面临着互联网环境下文学期刊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在《十月》杂志主编陈东捷看来,我们的创作源于内在的冲动,这是文学或艺术作品在其外在逻辑之外的一套内在的逻辑,“AI是否能够掌握?”

基于当天与会嘉宾兼有作家和杂志编辑双重身份,他们对AI的认识,也往往会从个人写作与工作两个方向来考虑。

在写作中,他们自然也会与AI不期相遇。欧阳江河很早就接触到AI,在一次活动中,其长诗《凤凰》被人用ChatGPT爆改成了《猎鹰》。胡弦与育邦均有诗作被AI谱成曲,得以通过另外一种方式进行第二次推广。胡弦现场播放了一首这样的歌曲,人们陶醉其中,其流畅的曲风,显然已成为另外一种艺术样式。

不过,不管AI如何参与创作,其最终的作品都需要人工的参与。“目前AI技术只能作为辅助手段。”大家一致认为,在写作时,它可以帮忙收集材料,甚至提供思路;在编辑时,它可以替代一些有规则的重复劳动,比如校对,因为校对规则非常明确,但让它对作品做一个精到的判断和分析,目前来讲还有难度。

在欧阳江河看来,文学面对的是不可知,是尚未成为数据的那一部分,这一部分跟原创和发现和发明是联系在一起的,而AI所能处理的只是所有已经进入数据库序列的那一部分,“文学一定是跟人类的情绪、想象力和不可知联系在一起的,它一定不是数据和规则的产物”。基于此,他断言,AI不太可能从根本上彻底改变文学写作、文学阅读、文学编辑和出版,AI根本不可能胜任文学和诗歌这一领域。

文学会不会被取代?AI会不会带来文学形态的改变?文学和人的关系又会走向何方?基于AI对人类阅读方式的改变,刘琼有了一系列延展性的发问。

对文学期刊编辑而言,既然AI创作在未来已不可避免,那就要积极拥抱这项技术,让其为自己所用,并在此过程中尽量摒弃其副作用所产生的严重后果。比如胡弦读过一些AI生成的诗歌,认为目前基本还达不到发表的水平,但他对此又不无担忧:“如果一个不懂诗的人,用AI技术生成一首诗,我们发表了,可能就变成一个笑话。”任何事情总有两面性,据胡弦透露,《扬子江诗刊》正和一家公司合作,将刊物上发表的部分诗歌配上AI谱成的曲,进行二次传播。

大家一致认为,与其担心AI是否会抢了我们的饭碗,不如担心我们的创造力是否会衰退,“我们可以通过个性化的精神创造去跑赢AI。”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王峰

图片由省作协提供

打开紫金山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