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时在线,哪里不会问哪里,“独家定制”学情报告……近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沈洋老师的《C++语言程序设计A》火了。依托AI算法和大语言模型,沈洋老师开发出基于LLM(large language model)的教学辅助系统,作业批改、抄袭检测、随堂练习、在线答疑,无所不能!
“24小时在线,哪里不会问哪里!”
“小TA小TA,这段代码的内在逻辑是什么?”“小TA小TA,请寻找我编写过程中的bug!”“小TA小TA,C++中左值和右值如何区分?”……依托AI算法和大语言模型,沈洋老师为新文科创新培优班《C++语言程序设计A》的课堂教学开发出基于LLM(large language model)的教学辅助系统。作业批改、抄袭检测、随堂练习、在线答疑……无所不能!
这位“小TA”助手不是生活里的智能语音助手,而是沈老师教学辅助系统里的程序机器人“助教”,“TA”正是助教(teaching assistant)的英文简称。只要一键输入“@bot_TA”,它就会捕捉信息,自动回复。让学生不再担心不好意思开口提问。全天24小时在线,解答学生疑问“随叫随到”!在此基础上,沈老师注重学生的隐私感受,又设计了一对一“私聊提问”模式。
学生们直呼贴心:“哪里不会问哪里!”
“有了它,我想说的都说了!”
“前前后后为开发这个系统写的代码,没有10000行也有5000行。”据介绍,为了让学生用起来流畅智能的教学辅助系统,沈洋老师倾注了大量的心血。
为什么沈老师要投入这么多精力?这源于他对一个问题的执著:“回归教学的本质,怎么让学生‘学’得好?”以“学”为中心,要做好过程性教学环节的工作,包括作业批改、提问与反馈、随堂练习、学情报告等各环节。然而,在教师有限的精力下,如何能将这些教学过程做细做好、充分指导学生,提升教学质量?他将目光投向自己热爱的算法研究,看看是否能用AI赋能教学过程。“没有现成的系统,那我们就自己开发,一点一点做起!”从最初的邮箱载体,慢慢演化到论坛,历经了整整2年4个学期的反复打磨与迭代。终于有了如今成型的模样。
一个月内,教学辅助系统进行了5次功能更新。今年4月,学生又迎来一份惊喜——“独家定制”的学情分析报告,一月一次,“千人千份”!从专属雷达图到详细学习建议,学生被其中言语鼓励和温暖到。这也是沈老师的“小心思”:“有时候我面对面想鼓励学生,但不好意思表达出来,有了它,把我想说的都说了!”
“要把大学课堂应有的教学环节补齐做好,想方设法激发起学生内心对学习的热爱。” 通过教学质量的过程控制,借助人工智能赋能课堂教学创新,他帮助学生在学习中更享受更憧憬!
学生说:“从畏惧到喜欢,我甚至有了一点‘野心’!”
这样独一无二的课堂,学生评价真是“又爱又恨”——“爱的是老师课堂风趣幽默、算法精妙绝伦。恨的是各种程序问题让人绞尽脑汁。有一种‘痛并快乐着’的课堂体验。”他埋头于一行行代码之中,为同学们拨开学习路上的荆棘,不断尝试规划教学的“最优路径”,学生专门发来邮件和信息表达感谢:“对C++编程从畏惧到喜欢,如今我甚至也有一点‘野心’,以后要努力进入科研领域。”“被您热爱的力量感染,我将继续探索前行!”
教无止境,精益求精。担心教师视角不能深入理解学生需求,沈洋老师又邀请学生一起加入“技术助教团队”,请“我教过的学生”继续教“我教的学生”。以学生视角更好开发与反馈改进,上完课的学生们欣然应邀,成为教学辅助系统背后的力量。将自己在课上学习的编程技能实战运用帮助学弟学妹更好解决学习痛点难点。
技术助教团队。通讯员 白若希 王紫涵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李花
图片由学校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