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新者》第一季①丨刘永军:和实体瘤较劲 专攻细胞疗法

紫金山新闻
2024-05-30 13:23
+关注

编者按: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3月5日,习近平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作为创新起主导作用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其发展离不开拔尖创新人才。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哪些类型的领军型创新人才?他们对当前经济发展形势有着怎样的思考?他们对未来做强企业实现梦想的信心有几何?即日起,南京报业传媒集团推出系列融媒访谈《向新者》,由记者、主播和数字复刻主播组成采访团队,走近新质生产力领域的领军人才,通过深度采访和对话,融合视频访谈、人物通讯、交互式AI等多种媒介形式,讲述他们向“新”而行的奋斗故事,展现他们对未来发展的坚定信心!

点击观看视频

你可曾想象过,晚期实体肿瘤患者的日子是什么样的?

64岁的赵阿姨,曾经只能躺在床上,并伴随全身疼痛。45岁的谢秀容,大大小小的手术已做了12台。

减少痛苦、尽可能多地延长生存期,是晚期实体肿瘤患者及其家人年年岁岁的盼、日日夜夜的求。

在南京,有位出身三尺讲台的“70后”,他和实体瘤较劲,走出高校“舒适圈”,用十几年时间与几位志同道合者共同组建科研团队,只为攻克CAR-T细胞疗法在实体瘤治疗中的受限情况,帮助实体瘤患者减少痛苦、延长生存期。

这位“70后”便是南京新型研发机构——江苏艾洛特医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名叫刘永军。

目前,艾洛特团队自主研制的“肿瘤微环境靶点E全新结构TCR融合CAR细胞治疗技术”,正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肿瘤中心进行临床试验。走投无路的赵阿姨、谢秀容经入组参与试验,肿瘤已出现了明显缩小。

当下:临床试验病房中的希望

“因为你给了我希望,我本来就是没有路可走的,要不是你们我就直接放弃了。”4月28日,刘永军博士来到武汉,查看一位新入组患者情况。得知这一消息的谢秀容拉着丈夫冒雨驱车百公里也赶到了医院,为的就是看一眼带给她希望的人。

先是脑膜瘤,然后是脊椎纤维瘤,如今是肺、颅脑孤立性纤维瘤,谢秀容已和肿瘤打了12年交道。纤维瘤属于罕见瘤,没有药可以用,只能每年做手术。多年来,谢秀容光是颅脑手术就做了两回,看病总共花了130多万元,至今两口子在外还欠了20多万元暂未能偿还。

就在谢秀容走投无路、差点放弃的时候,主治医生给她说了新技术临床试验的事,还提到前期试验数据很不错。

医生口中的新技术,便是江苏艾洛特医药研究院的“肿瘤微环境靶点E全新结构TCR融合CAR细胞治疗技术”。自去年从4月至今,已有3位患者成功参与临床试验,目前恢复情况良好。

能治疗,还不用花钱,是谢秀容愿意入组做临床试验的最根本原因。回输两次CAR-T后,她的情况开始有好转,肿瘤出现了明显缩小。

同样抓到了希望的,还有赵阿姨。

十几年前赵阿姨确诊卵巢癌,治愈后又换上了非小细胞肺癌,且发生骨转移,身体疼痛明显,基本只能躺在床上,活动受限。在尝试新技术第一次回输CAR-T后,赵阿姨自我感觉腹痛、腹胀等相关的症状有所缓解,人也能坐起来了。

“更难能可贵的就是她的整个精神状况好转了。”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肿瘤中心书记、肿瘤一科主任姚颐说道,“检查结果显示,赵阿姨的肿瘤标志物已经在很大限度地在下降,所以给我们的感觉还是很振奋的,这也是我们这次研究的一个典型案例,给后续研究带来了很大的信心。”

回看:一个预判,十年坚持

今日之希望,离不开刘永军和创业伙伴们在十几年前做出的预判和决定。

“20世纪90年代开始,就有人开始基因改造免疫细胞来对抗癌症的研究,但当时这一前沿领域并不被广泛接受。人们还是更适应、习惯化学药。但我总觉得细胞疗法,有未来。”2011年,身为药学老师的刘永军敏锐地意识到,细胞疗法在肿瘤治疗领域大有可为。他想组建科研队伍开展细胞疗法研究,而当时国内几乎还没有人关注到这一领域。

说干就干,当年他就和几位志同道合者成立了公司,“第一年只能算进入这个行业,创业团队只有5个人,但是我们的决心很坚定。”

事实证明,刘永军既看得远,也看得准。

2017年,世界上首款CAR-T细胞疗法获FDA批准。随后,接连有近10款疗法获得全球监管机构批准,为癌症治疗开辟了新的路径。

刘永军懂技术,能慧眼识英才。2014年的一天,刘永军偶然获悉,深耕CAR-T细胞疗法技术靶点创新研究多年的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博士后杨美家回常州老家探亲,立马就赶了过去。“靶点太重要了,它是在癌细胞生长、扩散和存活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分子或信号通路,有了靶点,我们改造后的T细胞才能侵入实体瘤细胞。”

身为教师的他,还非常善于沟通。“那晚我们聊得非常愉快,大家很多想法都很契合,慢慢就建立了合作。”如今,杨美家已将工作重心转移到了国内,“被团队的创新氛围吸引了!”

十年的坚持,团队已掌握了两个特有靶点,分别是靶向实体瘤的肿瘤代谢物、肿瘤间质(纤维连接蛋白),可重构肿瘤微环境,逆转免疫抑制,在多种免疫细胞的共同作用下杀伤、清除肿瘤细胞。

向前:培养学生、接续创新

刘永军至今还在高校任职,经常是课堂、研究院、武汉临床试验病房,三头跑。

他说,“其实不累,因为我更想培养更多年轻人加入新药、新技术研发的队伍中来。”

据了解,目前研究院已集聚博士、硕士研究生约五十人。他们中有的在南京的实验室内,专注检测、T细胞扩增;有的,则驻扎在临床试验病房,确保试验顺利无误开展。

据刘永军介绍,对于下一步研发方向,他和研究院院长尹鸿萍、杨美家教授等专家列了好几个计划,比如是否能够用细胞治疗的方法来切断肿瘤组织的血管、是否能在免疫细胞的表面装上一个像GPS一样的东西,让细胞能够进入人体之后去寻找肿瘤组织?

说起研发,刘永军显得非常激动,他一边勾勒着蓝图,一边说,“即使在我们手中没能完成研究,我们还有学生,能看到他们取得成果,一样开心。”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俞凡 张安琪 傅超杰 丁劼 汤姣姣 蒋卓欣 孟勃翰 芦嘉晨 缪越 钱明

监制 周长城

总监制 马正华 丁辉宇

打开紫金山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