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金山新闻
关注

一堂震撼人心的大思政课!南医大举办纪念马凤楼教授诞辰100周年大会

紫金山新闻
2024-04-26 15:51

4月26日,南京医科大学举办纪念马凤楼教授诞辰100周年大会,马凤楼教授子女戴北北、戴江江向学校捐赠马凤楼教授生前遗物,并向“马凤楼戴汉民奖学金”捐资30万元,校长胡志斌接受捐赠。

建立南医大首个地下党支部,为医学教育事业做出重要贡献

马凤楼教授百年之前诞生于河北省安新县白洋淀畔,中学时期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46年,她在南京医科大学前身——国立江苏医学院求学,建立了学校首个地下党支部,并担任党支部书记,在学校里播下了红色的种子;1949年镇江解放前夕,她联合进步师生发起护校运动,将学校完好地交到党和人民手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她积极投身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的学科建设,为我国的医学教育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也为南京医科大学今天的“双一流”学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话剧《南医,我心相伴》的精彩演出中,大会拉开帷幕。该话剧根据马凤楼教授先进事迹改编,由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师生创作、编演,体现了马凤楼教授为国家、为师生不懈奋斗的革命精神与崇高风范,是一堂震撼人心的大思政课。

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预防医学专业2020级本科生陈思雨是话剧《南医,我心相伴》马凤楼教授的扮演者。在无数次的精彩演绎中,她深刻感受到,马凤楼教授是一个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的人,让大家特别受感动。“如果让我来设定一个时期,我觉得我演绎的是处于青壮年时期的马教授,在我们心中,她也代表了南京医科大学正处于上升期,蓬勃发展的精神形象。”

放弃儿科医生分配方向,从零开始进修公卫专业

在分享母亲马凤楼教授为人、为师、为学的故事时,戴江江几度哽咽。“母亲慈爱如泉,每次目前要出差很长时间时,母亲会亲手制作、烘焙出精美的点心,告诉我们一天一人吃一块,当点心吃完了妈妈就会回家了。她会在冬季到来之前将我们的旧毛衣拆洗一遍,加上点新毛线织成一件件翻新的毛衣,或将家里大人半新的呢或棉衣拿去请人改成我们可以穿的尺码,保证在寒流来时我们有暖和的衣服穿在身上。”在戴江江和戴北北眼里,母亲慈爱如泉、刚毅如山、勤奋不息。

在戴江江的讲述中,记者了解到,马凤楼教授从医学院毕业时响应国家号召,放弃了原定的儿科医生的分配方向,从零开始进修学习新的公共卫生专业,回学校后就开课。她是六十年代南医重建卫生专业的三名负责人之一,为了专业的创建和成长,不光自己学习不断,还为扩大教师队伍推荐引进人才和制定推进长期发展规划。

“她在专业上几次转行、创新突破,每次都获得优异成就。她是令人敬佩的名副其实的高校双肩挑干部,即是省委文教部在1959年正式任命的系党总支书记和系副主任,又是硬碰硬的一名上讲台的教师,几十年如一日,以双倍的勤奋和成绩竭尽全力地工作着。”戴江江回忆,在国外探亲期间,每个周末母亲都会抓紧机会和时间请孩子开车带去当地高校图书馆,如饥似渴地查阅资料、收集素材,回国后整理发表了具有影响力的代表作《五十年来中国居民食物消费与营养、健康状况回顾》,被同行称为“重要参考资料”。

拿出毕生积蓄,创立“马戴奖学金”

1999年,退休的马凤楼教授和先生戴汉民教授向母校捐出10万元,设立“马戴奖学金”,2013年,她倡议设立“公卫人励学基金”,2014年,年过九旬的她再捐40万元。至此,马凤楼教授已经捐出了所有的积蓄。可以说,马凤楼把自己毕生的心血毫无保留的奉献给了学校的教育事业,他的精神扶持和引领着一代代南医学子不断进步成长。

2017年,南京医科大学2022级博士生周俊有幸获得了马戴奖学金,当年在获得奖学金后,他曾去探望马老,汇报自己的学习生活。“当我向马老汇报我已经成为一名中共党员的时候,她激动地和我握手,亲切地称呼我为‘同志’,我无比感动,更加深刻感受到前辈们对党、对国家的那份情怀,我也更加坚定自己在入党申请书中写下的对党的承诺,内心对马老、戴老更加尊敬。”周俊表示,以后也会继续将这种精神贯彻下去,做好身边的每一件事,履行作为一名党员的责任与担当,为公共卫生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父母亲挚爱着祖国、公共卫生事业、学校和学生们。在他们的带领和鼓舞下,今天在纪念母亲诞辰100周年大会上,为继承和发扬马戴精神,我们向父母设立的‘马戴奖学金’捐款三十万元,以此衷心地祝愿南京医科大学和公共卫生学院蓬勃发展,公卫学子们学业及事业有成。”戴江江说。

南京医科大学党委书记兰青在致辞中强调,办好高等教育,事关国家发展、事关民族未来。希望大家筑牢根本,在立德树人上下功夫;心有大我,在开拓创新上下功夫;胸怀家国,在服务社会上下功夫,以奋斗之我传承和弘扬马凤楼教授的精神品格。

活动中,江苏省教育厅一级巡视员、机关党委汪国培书记高度肯定了南京医科大学近年来取得的丰硕成果,强调学校要继续强化党建引领、夯实组织建设,强化榜样引领、建强教师队伍,强化知行合一,勇于奉献担当,把握“双一流”建设契机,加快“新医科”建设步伐,办好人民满意的医学高等教育,培养人民需要的“大国良医”。

通讯员 孙一文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何洁

图片由学校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