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广大劳动群众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爱岗敬业、创新创造,踊跃投身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火热实践,为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而不懈奋斗。”在“五一”国际劳动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中央,向全国广大劳动群众致以节日祝贺和诚挚慰问。
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在“五一”这个礼赞劳动、致敬劳动者的节日到来之际,让我们重温习近平总书记关心关怀劳动者的故事,一起感悟劳动的意义、创造的价值、奋斗的美好。
主人公:孙景南
年龄: 53岁
职业:中车南京浦镇车辆有限公司车体车间电焊工、高级工程师

2024年3月5日下午,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
孙景南代表,中车南京浦镇车辆有限公司的一名电焊工,在发言中分享了她的思考:“何为‘匠’?就是在专业领域中对自己‘斤斤计较’,历经磨砺方能实现突破。”

30多年的工作中,正是凭着这股“斤斤计较”的劲头,孙景南经历了“从传统的铁路客车到地铁、高铁动车组,从国外技术引进到大范围自主研发”的发展历程。
孙景南被工友们誉为“女焊神”。她的神奇,不仅在每个火花四溅中精准焊接的时刻,更在于她用技术攻关、绝招绝技、带徒传技和近百项创新发明,铸就了从“工人”到“工匠”的传奇。
匠心淬炼
对自己“斤斤计较”
穿戴好重达5公斤,由工作服、防护皮衣、呼气式面罩组合起来的铝合金焊接全套工作服,中车南京浦镇车辆有限公司车体车间电焊工孙景南拿起焊枪,开始工作。弧光闪烁、火花四溅,一道细密齐整的鱼鳞纹焊缝完美呈现,两块铝合金车体材料被精准焊接在一起。
这样的工作,孙景南已经从事了34年。
20世纪90年代初,从油漆专业毕业的孙景南进入中车南京浦镇车辆有限公司实习。当她看到焊工作业时,顿时被绚丽的焊花吸引。她打听到电焊岗位正在招人,便去报了名。成为焊工后,孙景南对电焊愈发感兴趣,下班后别人赶紧去休息,她却找废旧边角料继续练习,焊接技术日益精进。
两年后,她在公司举行的青工技术比武中夺得第一名,此后参加各类大小比赛,她又数次夺魁。

2000年,孙景南被派往法国进修学习,有一次作业要求焊接一种铝合金,间隙为2毫米至3毫米,法方焊工怕焊穿,没人敢上。“我试试!”孙景南拿起焊枪顺利地完成任务,法方专家对她刮目相看,孙景南有了“焊神”的名号。
凭着这股韧劲儿,孙景南不懈努力、不断攻关。2018年,在公司时速250公里复兴号中国标准动车组车体试制项目中,孙景南牵头成立了“250公里工艺试验党员攻坚队”,率领团队成员攻克了司机室前窗骨架组焊变形等技术难题10余项,只用45天便完成了任务。

她亲手处理的焊接工序从无返工和质量问题,这也是她从一名普通焊工成长为首席技能专家的秘诀,她说:“工匠的‘匠’,从字形上看,外面是一个框,里面是一个‘斤’,我理解就是在有限的领域中,对自己斤斤计较。”在长期工作中,孙景南凭借严谨的工作态度、精湛的焊接技能,从一名普通焊工成长为中国中车首席技能专家,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技术能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30多项荣誉。

匠魂传承
从“孙大师”到“总教头”
工匠精神,代代传承。孙景南刚进厂时的第一位师傅张家美对她产生了深远影响,师傅总是把新的技术钻研透彻,再全部传授给她。因此,孙景南也毫无保留地将自己掌握的独门技巧传授给徒弟们。通过手把手“传帮带”,从事焊接30年多来,经她之手带出的徒弟有600多人。
“千工易寻,一匠难求。发展新质生产力,归根结底要靠人才实力。”孙景南认为,一个人强不算强,所有人强了,才能代表企业、行业乃至整个国家水平的提升。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标准,为了让更多的年轻技术人员胜任高速动车车体焊接工作,2011年,公司组建以孙景南名字命名的“孙景南技能专家工作室”,成为生产一线焊接员工技能提升、技术攻关、重大项目执行保证的基地和课堂。
“想象一下,熔池就是荷叶上面的水滴,当水滴液面下沉时,就是你能焊透的时候。如果水滴非常饱满,一直翻滚着不下去,那肯定没焊透;但如果下去速度太快,跟不上,那可能就会焊穿了。”孙景南讲课时不紧不慢。她循循善诱、润物无声地将知识和技能传授给青年焊工。
2019年,工作室获得了“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授牌。孙景南个人先后参与了中国职工技术协会牵头组织出版“技能小窍门”系列丛书评审编著工作,在省部级刊物上发表论文10多篇,并参与编写多部焊接培训教材,其中《焊接结构生产》成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能力培养指定教材。近年来,她带领团队完成技术攻关200多项,创造经济效益4500多万元。
东方“女焊神”将她的职业理想与中国轨道交通的发展紧紧地“焊”在了一起,“中国制造”的内涵也由此更加生动。

不管从事什么行业、什么工种
只要干一行爱一行
钻一行精一行
人人都可以出彩
综合自人民日报、交汇点、新华社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编辑 谷文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