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数字化研发为创新方向,优化工艺技术,持续科技攻关,促进企业数智化转型,南钢以他的名字成立“王从道数字仿真技术创新工作室”。
耐住寂寞、甘愿坐冷板凳,静心钻研、扎根工艺,刘浩成为宝庆银楼金银细工制作技艺第八代传承人。
深耕送电线路架设施工领域18年,参与多项重大跨越施工项目、应急抢修项目,发明创造多种方案和工具解决施工技术难题,成为国网江苏电力“马龙技师创新工作室”领衔人。
……
精于工、匠于心、品于行。
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人才层次进一步提升,这些来自各行各业的“匠人”,是追求卓越的行业表率,更是用先进科学技术、知识和理念武装起来的新型劳动者的典型代表。
“五一”国际劳动节即将到来,本报记者用镜头记录下3位“南京工匠”追求精益求精、独具“匠”心的精彩瞬间。
马龙是江苏省送变电有限公司输电施工第一分公司总工程师,作为送电线路架设工深耕领域18年,参与大量省内外重要工程的建设,带领团队成员相继开展近50多项工程的重大技术方案设计和10多项施工装备、技术、工艺攻关创新。
王从道现任南钢机关新材料研究院工艺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南京市职工创新工作室——“王从道数字仿真技术创新工作室”负责人。他坚守“匠心”精神,15年来一直从事产品工艺开发及数字仿真计算等技术研发创新工作,被南京市总工会授予“南京工匠”称号和南京市五一劳动奖章。
刘浩是宝庆银楼金银细工制作技艺第八代传承人,技术中心主管,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金银细工制作技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2008年,怀着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他选择了宝庆银楼非遗工作室。经过长年累月的刻苦学习,他从一名年轻的技工成长为一名非遗文化的传承人,制作了《辟邪》、《金元宝》、《仙鹤飞舞、寿星吉祥》等作品,并多次参加展出。
文/图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孙中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