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金山新闻
关注

“雪龙”凯旋,3位江苏海院随船教师第一时间讲述背后故事

紫金山新闻
2024-04-16 17:38

“我们回来了!”4月16日上午9:30,万吨级巨轮,中国第40次南极科学考察队科考船之一“雪龙2”号缓缓驶入上海港,船上来自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的崔荣健和李二喜和其他科考队员一起,望着眼前熟悉的景象不禁发出阵阵欢呼。

“雪龙2”号的回归,与前一天傍晚入港的“雪龙”号一起,为此次南极科考之旅划上圆满句号。

吴俊在“雪龙”号上。吴俊在“雪龙”号上。

“我们回来了!”

“报告,崔荣健、李二喜及吴俊三人已全部顺利返回!”上午10时,“雪龙2”号一停稳,船上崔荣健、李二喜并“雪龙”号上吴俊便迫不及待向学校报告他们胜利归来的好消息。

据悉,中国第40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于2023年11月1日从上海港出发,由“雪龙”号、“雪龙2”号、“天惠”轮3船保障实施。来自江苏海院教师吴俊、崔荣健、李二喜三人,按技能和岗位分工,分别担任“雪龙”号、“雪龙2”号上电机员、轮机员和驾驶员,为科考保驾护航。

考察队一行在茫茫大海上累计航行了8.1万海里,历时5个多月。期间,他们完成了中国南极秦岭站建设,实施“五海五站”科学考察,围绕南极重点海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和影响等重大科学问题开展了大范围、多学科、系统化综合调查,取得了丰硕成果。

“我在‘雪龙’号上担任电机员,主要负责船舶电子电气设备和自动化设备的维护管理和维修工作,确保设备处于正常工作状态。船舶电气在船上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几乎所有的设备都与电和控制有关,大到主推进装置的控制,小到船上生活设施,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可以说,电机员的工作与全船人员安全和本次科考船的航行安全息息相关。”吴俊告诉记者,“特别开心,特别骄傲,我们圆满完成了任务!”

吴俊等顺利抵达上海港。吴俊等顺利抵达上海港。

南极,“难及”

南极洲是地球上最难以到达的地点之一。所有想要到达南极的人,都必须穿越“魔鬼西风带”。它大致位于南纬40度至60度附近,处于副热带高气压带与副极地低气压带之间,由于赤道上空受热上升的热空气与极地上空的冷空气交汇,使这里极易形成气旋,常常是一个气旋未完,另一个气旋已经生成,加之该地区几乎没有陆地的阻挡,利于气旋发展增强,致使海面狂风肆虐,常常掀起四五米的海浪,有时甚至六七米。

崔荣健介绍,尽管“雪龙2”号船长122米,载重一万多吨,在科考船中算是比较大的,但在茫茫大海上就像一叶扁舟,随着海浪上下翻滚起起伏伏。吴俊说,“那几天,每天夜里似乎都能听到舱外狂风嘶吼、浪打船舷的声音,以及椅子不情愿地与地板的摩擦声。倘若谁的杯子不幸倒地,那伴随睡眠的将是一整夜滚来滚去的声音。有好几次我在睡梦中被颠簸惊醒,以为要被扔出床去。”

完成生理上的挑战后,还有一连串艰巨的任务在等着大家。其中,为新站卸燃料油是最关键也是最艰难工作之一。“雪龙2”号在输油时燃油管路始终要连接在起伏不定的“黄河”艇上,船舶摇晃造成艇上的油罐液位很难准确测量。如果操作不当或船舶摇晃严重很可能造成燃油外溢,污染水域。“必须确保安全作业,不能有一滴燃油入海,这是我们的责任,也是作业的底线!”所有人在心里默念。虽然做好了周密的部署和预案,但实际输油作业还是比想象的要艰辛。尤其是在外甲板值班的同志,需冒着凛冽的寒风一守就是40多分钟,以便随时调整输油管位置。经过三天努力,最终“雪龙2”号上160多吨燃油被顺利装卸。

此次科考,吴俊所在的 “雪龙”号还承担生物生态、水体环境、沉积环境、大气环境及污染物分布综合调查监测等大洋调查作业项目。作业区域包括西南极的南极半岛邻近海域以及东南极的普里兹湾、宇航员海。作业海域条件恶劣,浪涌达到3.5—4米,考察队员为按时完成任务,采用“三班倒”,不分昼夜,24小时不间断开展调查,顺利完成浮游生物垂直拖网、鸟类观测、甲板鱼类拖网、磷虾拖网、底栖生物拖网、哺乳类观测等考察及采集任务,以及对海水及大气化学样品等进行了采集与处理等。在企鹅栖息生态调查中,吴俊协助科学家们进行了调查。他回忆,当天上午风很大,他们一行8人要在冰天雪地中翻山越岭去采集企鹅羽毛,测量企鹅体型等,还要全靠人力搬运工具器材。“当时我的手都快要被冻僵了,只想有个取暖的地方就是最幸福的事!”

吴俊在南极。吴俊在南极。

今后将把“南极精神”带进课堂

有付出就有收获。异于常人的艰辛也让崔荣健、吴俊等人业务能力和航海技术飞速增长。

作为一名船上一名轮机员,第一次单独上岗时,崔荣健备感责任重大。如今,经过5个多月的极地之旅锻造,他已经成长为一名经验丰富的“老海员”,一肚子“航海经”。“轮机员在岗时必须严谨、认真、求实,并保持高度的警惕性和敏感性。巡查时特别仔细比对工作参数,倾听运转声音,检查外观,注意系统的跑、冒、滴、漏,利用触摸感觉震动和温度情况等。”崔荣健说,“雪龙2”号不仅是目前我国设备最先进的科学考察,也是管理模式与管理理念最为先进的巨型船舶。今后我会将在船上学习到的先进管理经验和专业前沿技术,落实到教学中。”

不仅是技术上的提升,崔荣健一行还见证了中国航海的担当作为。当天下午2点,“雪龙2”号正在穿越赤道时,突然驾驶台发出急促广播:“我船前方发现疑似求救人员,请大家按照应变部署各自就位”。后经确认求救人员是巴布亚新几内亚遇险的渔民。当时海上风浪比较大,小渔船已经失去动力随着海浪起伏不定,要想顺利靠泊大船并不容易,任何疏忽都有可能引起两船碰擦。船上轮机部人员更是精神高度集中,紧张而有序的穿梭在各设备间,密切关注推进系统,傍晚时分,小船终于顺利挂靠“雪龙2”号。次日,大船将这几名渔民送到指定地点,在见到亲人的一刹那,渔民们虽不懂中文,但却不断用力挥舞双手,用真挚的笑容向船员表示感谢。“那一刻我被深深触动,感到这就大国担当!”崔荣健说。

吴俊告诉记者,“雪龙”号入港后,其他科考队员可就地解散返回原单位,但作为船员的他们还需再坚守几天,预计本周末回宁。“回到学校后,我一定要把本次参加南极考察的收获,把爱国团结、艰苦奋斗、无私奉献、顽强拼搏、求实创新的‘南极精神’带到校园、带进课堂,把“南极精神”在年轻一代中传承弘扬!”

据悉,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所培养远洋船员的专门学校,办学70余年,学校先后培养出近20万名优秀校友,涌现出中华人民共和国首艘远洋轮船长陈宏泽等一批精英翘楚。

崔荣健在“雪龙2”号上开展工作。崔荣健在“雪龙2”号上开展工作。崔荣健在“雪龙2”号上开展工作。崔荣健在“雪龙2”号上开展工作。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王怀艳

通讯员 朱孔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