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金山新闻
关注

60年接力书写救死扶伤的传奇!“麦乐村”的故事里都有南京医生的身影

紫金山新闻
2023-12-05 21:54

一台台精心动魄的手术、一次次争分夺秒的抢救、一场场倾囊相授的讲解……近日热播电视剧《欢迎来到麦乐村》中,中国援外医疗队在非洲坦桑尼亚救死扶伤的故事,打动了无数观众,也引发了大众对现实中援桑队员的好奇。

其实,电视剧中一幕幕的感人瞬间,都有着南京医生的身影。自1964年中国派出首批援桑医疗队,南京就源源不断派出医护,在非洲大地上救死扶伤的传奇在一代代南京医生中接力。

首批援桑队员就书写接活断手“奇迹”

在非洲斯瓦希里语里“永远”的音译为“麦乐”,《欢迎来到麦乐村》中最早一批中国援桑医疗队医生把驻地命名为“麦乐村”,是中国援外医疗队永远守护非洲的写照,也代表中非友谊地久天长的美好愿景。而现实中,这最早一批的援桑队员中,就有南京医生。

1964年,南京医生戴传孝被选派参加中国首批援桑医疗队,“当时中国首批援桑医疗队队员在全国六个城市中选择了7名队员,南京就是其中之一,也是主力。”当年,戴传孝不仅为当地带去了大量的药品和医疗器械,也完成了当地人心中“奇迹般的手术”。

戴传孝向记者回忆:“当时,椰子厂工人哈米西左前臂被粉碎机轧伤,断手的神经、血管、肌腱严重损伤,左手同前臂只连着一点皮肉。对于如此严重的粉碎性轧伤,由于伤口大、容易感染,通常的办法是施行截肢手术。”然而,援桑队员们没有放弃,“我和队员们在极其简陋的条件下,用8小时成功实施断手再植,成为当地首例断肢再植手术。”此后经过半年的精心护理,这名工人不仅可以左手拿食物,更可以完成穿衣服、提袋子等日常生活需求。

自戴传孝开始,南京一代代医疗工作者在非洲大陆开拓起人道主义医疗事业。

打着手电筒完成高难度手术

输液时使用的留置针,在平时的就医过程中早已被大众司空见惯。然而,在剧中,因为缺少搭配使用的重要“零件”肝素帽,非洲当地患者常因血栓而引发生命危险。援桑队员们最终不得不向国内医院申请医疗物资的支援。当地医疗资源的匮乏,也是现实中南京援桑队员不得不面临的难题。

在援桑一年多来开展的5000多例各类手术中,为一个出生仅20天的婴儿实施的幽门梗阻手术,让中国第29期援桑给巴尔医疗队的队长、江苏省人民医院普外科的杨小冬至今记忆犹新。“这个婴儿出生之后,一直都吐奶,营养状况非常差。检查后诊断婴儿是由于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引发了幽门梗阻,不能顺利消化食物,很容易造成营养不良,甚至是肺部感染,导致死亡,必须立即进行手术。”杨小冬回忆。

然而医疗队所在的纳兹莫加医院医疗器械落后,没有专门的小儿外科器械,仅有的成人器械也相当简陋,“剪刀剪不开东西,血管钳夹不住血管,止血没有专门的电刀,只能因陋就简,就地取材。”在医护团队的密切协作下,患儿终于转危为安,第3天就顺利出院。

没有婴儿麻醉监护仪,医生就通过经验眼力判断;甚至在手术过程中遭遇突然停电,打着手电筒完成手术……“每一次都很艰难,但看着患者和家属的笑容,都值得了。”杨小冬告诉记者。

仅凭“哭声”挽救了一条生命

在“麦乐村”,医生每一次的尽职尽责,让一位位患者转危为安。而现实中,只因为多看了一眼、仅凭不对劲的“哭声”,一条生命得以挽救。这不是童话故事,而是真实发生在中国第29期援桑吉巴尔医疗队、省人民医院麻醉科医生顾海军身上的经历。

多年的手术经验,让顾海军养成了一个职业习惯——习惯性地去聆听新生儿的哭声。然而有天当顾海军正在准备手术时,隔壁产科手术的房门突然开了,“助产士抱着个婴儿进了我的房间,在角落里面给新生儿做脐带处理。”此时顾海军又习惯性地聆听,然而10秒、20秒……哭声一直没有想起,顾海军立即过去察看婴儿,“结果发现新生儿浑身乌紫,突发窒息,情况十分危急!”

顾海军立即对新生儿进行心肺复苏,“但是面罩通气失败了,患儿存在明显的气道梗阻,而复苏台边居然没有必须的吸引器。”凭借着多年的经验,顾海军立即将患儿摆放侧卧位,面罩加压加氧,经过一系列的紧急处理,当新生儿响亮的哭声传遍手术间,来自世界各国的援桑医生都纷纷鼓起了掌。在顾海军的手术室里,常常站着来自世界各国的援桑医生,他们常常为顾海军乃至其他中国医生军竖起敬佩的大拇指。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王婕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