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9日,由南京晓庄学院立项、特聘江苏省社科联二级研究员李静为课题带头人的“江苏乡村文化研究中心”在该校揭牌,该中心将通过系统研究乡土文学100多年来在现代转型过程中与乡村文化尤其是乡村德治的历史纠葛与现实互动,揭示中国乡土文学德治叙事的演变历程,为文学助力乡村文明、乡村现代治理提供历史依据和路径支持。
德治,即是用道德规范来约束人们的行为从而维系社会秩序的治理方式。随着乡土中国的现代转型,乡村原生的德治体系发生了巨大变化。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重申乡村“德治”之重要性。
揭牌后,中心将在晓庄学院文学院的支持下,由李静牵头,全面梳理百年乡土文学中涉及德治叙事的文本;对百年乡土文学德治叙事之变迁做出合理分析与阐释,揭示德治叙事与现实乡村治理之间的互动关系;从学理上论述“以德治理”和“三治融合”对乡村现代治理的重要性,并针对实际,探讨文学参与乡村振兴的可能性与当代意义;为乡村现代德治的建构和乡村文化振兴提供富有成效的对策建议。
李静介绍,1912年至1949年是传统乡村德治解构期,礼教作为传统德治的重要形式,在鲁迅等乡土作家笔下被视为禁锢思想、压迫人民的“吃人”机制。1949年至1978年是社会主义乡村德治的探索期,此时期与乡土文学德治叙事最为相关的研究有:革命伦理对传统家庭伦理的置换、宗法社会的解体与乡村权力体系的变迁、农村新德治主体的萌芽。1978年至今是乡村德治重构期,此时期与乡土文学中德治叙事相关的研究主要有:转型期乡土伦理的变迁、失德权威的批判、传统德治主体的重写、新德治主体的建构。综上,学界对涉及乡土文学中的德治书写及现代转型虽有涉及,但缺乏整体的、综合性的探讨。
中心将通过文本分析、田野调查、理论阐释等方法,到2024年底形成1—2篇调研报告;到2025年底公开发表学术论文4—5篇;到2026年底完成专著,进入项目结项流程。整体研究将揭示乡土文学对德治及礼俗文化解构与重建的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为乡村现代德治体系和乡村文化的复兴提供文学路径和理论支撑,客观地勾勒百年乡土文学德治叙事的全貌,拓展现代文学和乡土文学的研究领域。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王怀艳
通讯员 刘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