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金山新闻
关注

江苏南京:28年,茉莉格桑共芬芳

紫金山新闻
2023-08-17 08:17

从扬子江畔到雪域高原,从“六朝古都”到“松赞故里”,从“好一朵茉莉花”到“格桑花开”,南京与西藏拉萨市墨竹工卡县,间隔4000多公里路程,存在4000多米海拔落差,但近30年来一直同心同德、同向同行、同频共振。

1994年,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作出“分片负责、对口支援、定期轮换”的援藏重大决策。1995年,南京市开始对口支援西藏拉萨市墨竹工卡县,至今已经28年。8月16日,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走进墨竹工卡县,深入了解南京援藏干部人才聚力民生改善、产业发展、智志双扶、基层治理、交往交流等,助力墨竹工卡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探索与实践、付出与成绩。他们,让茉莉格桑共芬芳。

往深里走

在墨竹工卡采访的第一站,是县中学。学校虽已放假,但依然有学生和老师出现在校园里。他们非常关心正在进行的拉萨市中考录取工作。

墨竹工卡县中学墨竹工卡县中学

“今年,我们学校有两个‘南京班’参加中考,都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平均分优于其他班级。感谢在此默默付出的南京支教老师。”墨竹工卡县中学校长尼玛次仁说。

家住工卡镇工卡村的德吉卓嘎,是两个“南京班”之一九年级(2)班的毕业生,在此次中考中考出比较理想的成绩,正在等待录取。她说,非常感谢七年级和八年级的数学老师、来自南京的喻富军老师,以及每一位带“南京班”的老师。南京的老师认真负责,讲课也用最简单的方式让我们听懂,“一道题听不懂,就会讲一节课”,还会“面批”我们的错题,直到我们搞懂。

喻富军老师授课。支教教师供图喻富军老师授课。支教教师供图

“进入九年级,喻富军老师回到了南京,但依然关心我们,在中考前还通过视频通话,在班会上一一点出我们班上同学的名字,鼓励大家认真复习、准备考试。”德吉卓嘎说,南京老师来到高原,非常不容易,喻富军老师第一次给我们上课时,还有高原反应,脸上红红的,“我们看了都非常不忍心,从心里决定要好好学习”。

百年树人,教育是援藏工作的重中之重。墨竹工卡县教育局教研室主任尼玛央金说,南京支教老师为墨竹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新理念、新思想,他们在完成自身教学工作的同时,还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为全县教师培训培养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

据介绍,即将到来的新学期,墨竹工卡县还将迎来新一批来自鼓楼区的教学能手开展支教工作,助力当地教育教学工作再上新台阶。随之而来的,还有一系列鼓楼名师公开课,为墨竹当地中小学老师带来“头脑风暴”、实现共同成长。

教育援藏,只是南京市援藏工作的一个缩影。28年来,南京市坚持干部援助与项目援助相结合,经济援助与智力援助相结合,政府主导与企业参与、社会支持相结合,对口支援与互惠发展相结合,累计选派援藏干部10批52名(到墨竹工卡县挂职35名),安排援藏资金和物资9亿多元,援建项目500多个,帮助打造了矿产、旅游等支柱产业,各项工作不断向深处延伸、向广处覆盖。2021年,南京市第九批援藏工作组获评“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1名援藏干部获评“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2022年6月,南京市第十批援藏工作组进藏,压茬推进各项工作,正不断取得新的成效。

往实处做

援藏,要突出大项目,也要做好一件件小事、实事。

在工卡镇格桑村村委会的办公室里,几名工作人员正在用藏文书写工作日志。翻开一本本厚厚的“手记”,村委会主任次珠,对其中一座“便民溪桥”的建成格外“看重”。

“所谓溪桥,就是架在小河道上的桥。它看起来是一件小事,但对于生活在河道两边的农牧民来说却是一桩大事。不然,河道一涨水,人、牲畜、车辆就没有办法通行了。”次珠说,墨竹这边的自然环境是,小河道一般情况下没有水,待到了雨季,就会涨水形成小河,给分散居住的农牧民出行带来不便。

“我们村上溪桥两边,就住着33户农牧民,溪桥建成前,在远处有一座老桥,已经是危桥,村民通过河道,枯水季一身灰,雨天一脚泥,一发水就冲桥,人走不了,牛出不去。现在的溪桥,就建在两边农牧民居住区的正中间位置,钢筋混凝土结构,坚固耐用,受到大家的欢迎。”次珠说,这个小桥五六米宽、七八米长,不大的小型货车也能跑,实实在在帮助了村民。

南京市第十批援藏工作组介绍,第九批援藏工作组在抵藏之初,就开启了走访、调研、摸底,发现墨竹工卡县农牧区内土石桥多达100多座,既不安全,也不方便。为打通农牧民出行的“最先一公里”,“溪桥工程”应需而生,并纳入援藏微实事“100+”计划。

墨竹工卡县“便民溪桥”。通讯员 洛桑克珠 摄墨竹工卡县“便民溪桥”。通讯员 洛桑克珠 摄

“便民溪桥”采用工厂预制方式制造的“装配式”水泥桥,扩大桥梁跨度,拓宽桥面,统一的设计、预制、施工,也大大降低了建设成本,缩短了建设周期。

据墨竹工卡县交通运输局统计,仅“便民溪桥”二期工程的实施,就惠及6乡1镇1万余户4万余人,解决了农牧民家庭的出行难问题,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一致好评。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性公共基础设施,是拓展农村经济空间、发展壮大农牧产业经济的重要抓手。开展援藏工作以来,南京市已累计投入2亿余元实施通路、通水工程,援建南京路、宁墨路、县城自来水供水系统等基础设施项目30多个,显著改善了县城发展基础,使得县城面积从0.8平方公里扩大至5.2平方公里,县城人口由5000人增加至1.2万人;帮助编制乡镇发展规划,实施村容村貌整治等工程,着力改善乡村发展面貌;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助力墨竹工卡县率先创建成为全区第一批自治区级生态县,实现了生态保护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往长效干

村容村貌整治,效果如何?坚持绿色发展,带来哪些新变化?记者来到工卡镇塔巴村帕热组探访。

帕热组。通讯员 洛桑克珠 摄帕热组。通讯员 洛桑克珠 摄

帕热组位于县城以东约2公里处,村旁公路两侧绿树成荫、干净整洁,一片片草地上,牛羊成群、恬静安逸,居民区也家家传统装饰,富有民族气息。

塔巴村党支部书记帕加说,墨竹工卡县和南京援藏工作组,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升村容村貌,投入相关资金,实施了一批“硬化、亮化、美化、绿化”民心工程,并从人畜分区、垃圾分类、提升基础设施等方面,进行了人居环境改造,让村庄越来越美。

经过人居环境整治后的墨竹工卡县工卡镇塔巴村帕热组。通讯员 洛桑克珠 摄经过人居环境整治后的墨竹工卡县工卡镇塔巴村帕热组。通讯员 洛桑克珠 摄

为了让变美的村庄更可持续,他们还大力发展乡村旅游,邀请游客进村入户品尝酥油茶、糌粑,让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

给村民带来持续性、工资性收入的还有南京市对口支援墨竹工卡县小菜籽油项目。县榨油厂厂长吴坚旦增说,2021年,榨油厂按照4元/斤的单价收购本地菜籽1253吨,共计生产精炼成品油356吨,年销售额1281.6万元。其中,在第三届南京墨竹周期间与南京市各机关企事业单位签订的订单约108吨,合计金额636万元。

西藏墨竹小菜籽油西藏墨竹小菜籽油

2022年,墨竹工卡县榨油厂按照4.5元/斤的单价收购本地菜籽原料512吨,生产精炼成品油106吨,年销售额719万元。2022年,榨油厂实现就业28人。其中,建档立卡户9人、大学生4人、脱贫户8人、其他劳动力7人,平均每人月工资4500元。同时,为全县75户返贫监测户,共337人进行分红,分红资金达33.7万元。

“我们收购农户手中小菜籽的价格,比市场价高约1元,也为种植户增收提供了保障。这一方面的补贴,县里给了我们大力支持。”吴坚旦增说。

“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南京市第十批援藏工作组表示,将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传承发扬“老西藏精神”“两路精神”“援藏精神”,让党的光辉照耀雪域高原,奋力谱写新时代宁墨“山海情”。

南京市将进一步加强交流交往,促进民族团结;深化产业合作,培育造血功能;持续改善民生,增进百姓福祉;强化智力支持,提供人才支撑。

具体将加快格桑花开产业园二期项目建设,强化项目招商,帮助引进一批产业项目,打造一批乡村振兴车间。持续推进墨竹小菜籽油产业发展,推广油菜种植4.5万亩左右。开展消费帮扶,组织更多墨竹净土产品“走出去”,促进产业发展提质增效。

与此同时,有序推进墨竹高海拔地区供暖改造、溪桥工程等民生项目建设,切实帮助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推进“组团式”教育、医疗帮扶,帮助县人民医院打造风湿免疫等4个特色科室。更好发挥援藏干部人才传帮带作用,“请进来”“走出去”抓好各类干部人才培训。实施“格桑花开人才+”计划,举办松赞艺术团、“能工巧匠100+”等培训班,为墨竹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巩固“大学生就业创业特训营”成效,强化职业技能培训,多渠道帮助墨竹大学生就业创业。

新征程上,南京墨竹继续一家亲,汉藏人民永远心连心。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王健

(通讯员 任妮妮 张青湖 对本文亦有贡献)

本文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墨竹工卡县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