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日,南京市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选结果。数据显示,南京市共有19项教学成果入选,其中多位获奖教师毕业于南京晓庄学院,占南京市获奖总数的近一半。
8个成果牵头人来自晓庄

特等奖获得者、南京市浦口区行知小学教师杨瑞清是南京晓庄学院1981届小学教育专业毕业生。他申报的《大情怀育人:扎根乡村40年的行知教育实验》(南京晓庄学院教师团队参与)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基础教育类特等奖。自2014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首届评奖以来,全国仅6个特等奖,每届2个。此项特等奖,让南京市实现了特等奖零的突破。
二等奖获得者、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附属幼儿园教师吴邵萍是南京晓庄学院1983届幼儿教育专业毕业生,她申报的《自主·融通·共生:幼儿园开放性课程的研究与实践》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本次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选,南京市19项获奖成果中,既有对乡村教育的坚守,也有对课程育人的探索,还有对普通高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其中,有8个获奖成果的牵头人来自于晓庄学院的校友或老师,除了上述特等奖获得者杨瑞清和二等奖获得者吴邵萍,还有南京晓庄学院张波、南京市第一幼儿园倪琳、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邺城路小学宋运来、南京市栖霞区八卦洲中心小学蒋宁、南京市雨花台区实验幼儿园林虹、南京市银城小学张燕等6人。此外,还有5个获奖成果的参与人也来自南京晓庄学院,是南京晓庄学院的校友或老师。
“晓庄文化一直滋养着我”
“工作42年,晓庄文化一直滋养着我。”杨瑞清从晓庄毕业后始终满怀热情,以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当代实践解决乡村学校育人实际问题,走出了一条乡村教育现代化之路。“1981年毕业前夕,我跟同学萌生了到偏僻乡村办学的想法,意气风发的我们写了3000字的志愿书。毕业后,我申请去南京江浦县五里村小学做了乡村教书匠。”这位曾被人说“太傻”的农村娃开设了全国第一个行知实验班,带领师生在乡村实践行知教育的理念,利用乡村学校得天独厚的优势,建立了实践基地,让孩子们自由舒展地行走于天地间。“感激自己能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他说。

宋运来是全国闻名的小学语文特级教师、著名班主任,更是孩子们心目中的“童漫大王”。1989年至1991年在晓庄求学时,他经常参观校史馆和陶行知纪念馆,慢慢接触到陶行知的教育思想。“那时候只是了解和知道,谈不上理解和明白。在几十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才慢慢懂得了‘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爱满天下’‘生活即教育’。”他说,他在晓庄的第二大收获就是“教学方法一定要有趣”。当年文学老师谢方泽在讲授《背影》时模仿一段朱自清父亲上月台的动作,“非常传神,那是我第一次感受到课堂的美感,作为老师,一定要创新教育教学方式,传授知识要形象生动,有趣好玩。”现如今,宋运来独创的童漫作文教学法,影响了一批批语文人,“让天下孩子不再惧怕作文,爱上作文”的梦想逐渐成真。
每位师范生都要“学陶师陶践陶”
据统计,晓庄学院办学96年来为社会培养输送了17万余名基础教育师资和各类专门人才,涌现出了一批基础教育名师名校长。
“学校十分注重挖掘并实践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思想,用创新思维改革教师培养模式。师范类专业秉承陶行知‘爱满天下’的大爱情怀,基于‘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理念,立足‘面向理解儿童的根本立场、面向童心母爱的师院特色、面向行知合一的实践理念’的‘学教研用一体化’模式,形成特色鲜明的‘晓庄方案’。”南京晓庄学院校长张志华说。
该校大学一年级学生主要学习专业的学科知识、教育理论;大二跟着学科老师,做一些深入的学习、见习;大三开始去乡村的学校顶岗。学校开设了行知教育的校本课程,有行知教育智库、陶行知研究院,同时,把“拜一次先生、看一次展陈、听一场讲座、谈一点认识、写一篇文章”学陶师陶践陶系列活动嵌入培训课程,凝练形成晓庄的培训特色。
“教育要有新作为,必须面向未来,以立德树人为己任,培养契合社会需求的时代新人。”张志华说,面对未来“数字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晓庄学院作为地方高校,将走特色化发展之路,追求行知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寻求教育数字化战略转型;积极响应国家的乡村振兴战略,以培养优秀乡村教师为己任;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加强“新师范”“新工科”“新文科”学科专业群内涵建设,促进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为培育下一轮教学成果奠定坚实基础。
通讯员 肖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