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学生成长环境不断变化,心理健康教育越发成为学校重视、家长关切、社会关注的重大课题。7月25日,第九届“宁台行知教育论坛”暨第十一届南京市“行知·中小学校长论坛”在南京晓庄学院行知园举行,百余名专家共同研讨如何推进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推动学生心理健康素养不断提升。
本届论坛在江苏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南京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南京市教育局、南京市栖霞区人民政府的指导下,由南京晓庄学院、(台湾)中华教育创新发展学会主办,南京市陶行知思想研究会、南京晓庄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南京晓庄学院心理健康研究院、南京晓庄学院陶行知纪念馆、南京晓庄学院附属小学、台湾彰化县花坛乡花坛小学承办。论坛主题是“协同育人:健全心理健康教育支持系统”。
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傅宏表示,要从源头、过程、结果、综合保障四个方面着手,有的放矢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从源头来看,要加强心理健康课程建设,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校本课程,面向全体学生培育健康心态。面向心理困扰学生需要管过程,及早发现和日常咨询并重,防范化解危机。”
有调查显示,学生线下活动频率、运动习惯与学生的学习兴趣、信心预期成正相关。这就需要注重学生学习的劳逸结合,消除学习心理疲劳。强化家校协同,有助于降低学生心理与行为问题风险。
“各地需要构建家校协调干预机制,与精神卫生机构建立协作机制,妥善做好学生突发事件善后工作。”傅宏提到,在综合保障方面,各地要配齐建强骨干队伍。中小学至少配备1名专职心理健康教师,县级教研机构配备心理教研员,并针对班主任等进行培训。
有的小学在班级设置心理委员,营造自信有爱的校园氛围;有的中学倡导“积极教育”理念,将危机干预转化为育人契机;有的高校从心理咨询辅导中发现问题,面向教师和学生开办讲座;有的地方组建志愿服务队、请专家送教入校,满足学校心理健康服务需求……近年来,各地和学校积极探索推进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推动学生心理健康素养不断提升。
南京晓庄学院心理学教授、博士、博士生兼职导师任其平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南京经验及其启示》为题,以南京晓庄学院“陶老师工作站”为例介绍了南京在青少年心理健康方面所做的努力。陶老师工作站自创建起就秉持着“公益精神、专业精神、职业精神”的工作理念,在南京市政府和晓庄学院的共同努力下成为了南京市首屈一指的公益性心理服务机构。“在过去,心理健康教育单一的是从学校这个维度来做些工作,或者由心理健康老师做一些专业性的服务。但是现在的经验告诉我们,这样的举措在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上比较差。目前,我们需要打通大中小学的路径,同时将心理教育贯穿学校、家庭、社会。系统育人比单一依靠心理健康老师更加具有实效性,更利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为青少年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环境。”任其平表示。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谈洁 何洁
实习生 秦萧玥 刘晓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