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木繁盛的夏天到来,正是观察植物的最佳季节。值国际博物馆日和生物多样性日来临之际,5月18日,南京林业大学博物馆“大美树木,丹青画韵”馆藏植物科学画展在该校新图书馆一楼临展空间正式开展。展览将带领观众走进神奇的植物王国,共同细品“林”之风华,来一场与植物科学画的亲密邂逅。
什么是植物科学画?它是一种用画笔描绘真实植物的形态、颜色和细节的绘画形式,把植物形态、结构、生物与生态习性等,准确而真实地再现于画面上,使之与文字描述互相配合,相得益彰,是表现植物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的一种艺术语言,既有重要科学研究价值、又具有艺术审美价值,是科学和艺术的完美融合,对促进植物科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植物科学画于20世纪初传入我国后,作为重要的植物认识方式,见证着不同时期人们认识植物与植物相处的历史,同时也蕴含了丰富的植物科学知识。
据了解,本次展览从南林大博物馆200余幅馆藏植物科学画中精选了72幅进行展出,共分为四个单元: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如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银杉、百山祖冷杉,其中百山祖冷杉为中国特有的珍稀濒危植物,目前仅存三棵;有中国特有树种和常见的乡土树种,如浑身都是宝的喜树、以南京命名的我国特有乡土树种南京椴、在我国有两千多年栽培历史的枣树;有南林校园里触手可及的植物,如七叶树、法国梧桐;也有大家常见的花卉、果树或耳熟能详的药用植物,如可提取出抵抗疟疾的金鸡纳霜的金鸡纳树,在南方各省常见的百花杜鹃,与樱桃、杨梅并称为“初夏水果三姊妹”的枇杷等。
展览现场,每幅植物科学画旁均配有相关图片和文字说明,有的还配有它和南林的故事:“我校著名林木遗传育种专家叶培忠教授用鹅掌楸(中国马褂木)和北美鹅掌楸杂交,培育出了亚美马褂木,入选‘2008年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奥运树’”“水杉是中国珍稀的特有孑遗树种,于1948年由静生生物调查所所长胡先骕教授和中央大学森林系郑万钧教授联名定名,是20世纪中国植物学界最伟大的发现之一”……每株植物的每个部位名称,均在图画下方清晰注解,更加方便观众的学习理解。
“这些作品不仅仅是植物的绘画,更蕴含了丰富的科普知识。”前来观展的化学工程学院材料与化工专业研一学生李晓玲说道,“很多植物就在我们的校园里,下次再见到的时候,我会从更加科学的角度去认识它们。”
据南林大博物馆馆长黄红介绍,本次展览将持续到本月底,旨在通过本次展览,让观众在欣赏平时罕见的馆藏科学画同时,感受植物艺术文化,享受植物科学知识盛宴,进而更加了解自然、亲近自然,关注地球生态系统,共同保护环境,建设美丽中国。本次展览也是南林2023年生态文化节的活动内容之一。
接下来,围绕“博物馆、可持续性与美好生活”主题,南林大博物馆、生物与环境学院还将联合开展系列活动,包括“舞动的植物种子”和“中国植物多样性与保护”讲座,树木标本馆打卡活动,以及“读书种子”手工制作、腊叶标本制作、“认树识木”校园认树、观赏纪录片《共同的家园》等。
通讯员 雷蕾 韩珺楠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李花
摄影 孟毓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