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南京:“金陵小剧场”,剧有戏!

紫金山新闻
2023-03-31 09:13
+关注

这个春天,南京的小剧场吸引着全国各地戏剧爱好者的目光。一个月的时间里,46部优秀剧目在各个小剧场轮番上演,紫金文化艺术节小剧场单元(第二届)、南京新剧荟(先行版)圆满落幕,4月2日起,首届全国小剧场戏剧“紫金杯”优秀剧目展演将开启……

南京小剧场的火,不止在这一个月。近年来,南京在加强小剧场建设、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方面进行积极探索,擦亮“金陵小剧场”品牌,全城107个小剧场百花齐放,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政策引领,激活小剧场“一池春水”

“羡慕两个字我已经说腻了,希望其他地方也可以学习学习南京!”小红书上最近的一则热帖,表达了全国各地网友对南京戏剧热的向往。不仅大剧院里各种重磅大戏不断,小剧场里更是火爆异常。从3月15日至4月12日,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小剧场剧目、戏剧人才齐聚南京,小剧场戏剧的盛宴如此精彩。

小剧场火爆的背后,是政策引领。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一台完整的小剧场演出涵盖了从编剧、导演到演员、舞美、灯光设计等多个艺术门类。南京在“政府主导推动、专业机构运营、社会资源参与”工作思路下,早在2019年,就成立了“南京小剧场戏剧联盟”,通过联动江苏省演艺集团话剧院、南京市话剧团、南大艺硕剧团等省内外优秀剧团机构,助力演员、导演、音乐设计、剧目编排、舞台美术设计等一系列人才的培育和成长。

2021年,南京市制定出台了《南京市“小剧场”发展实施意见》《南京市小剧场认定办法(试行)》等文件。为了加强小剧场优秀剧目的供给,南京积极整合省、市、区三级戏剧创作资源,推动各类小剧场与省市演艺集团、地方戏曲家协会、民间文艺院团等合作,打造一批“叫好又叫座”的精品剧目。

与此同时,南京还发挥市艺术基金、文化人才专项资金、文化消费补贴等作用,撬动区级艺术基金以及文化消费补贴扶持,鼓励引导更多社会力量参与投入。南京文化投资控股集团的小剧场“411”计划中,其中一个“1”就是设立小剧场孵化培育基金,每年拿出500万元的资金投入小剧场的创作,让南京能够成为全国小剧场内容创作的高地。

在今年的紫金文化艺术节小剧场单元中,聚焦家校共育热点话题的《高二,不慌!》,因以艺术启迪思考、用话剧演绎教育的勇敢创新,引起了热烈反响。这部小剧场精品的产生,即得益于栖霞区文联将其作为重点文艺作品进行挖掘和培育。该剧创排三年来,栖霞区文联积极向市文联创研室、戏剧家协会、文艺评论家协会征询意见建议,并联动区委宣传部、区教育局步步跟进,主创团队数易其稿。从《燕矶曦照》到《高二,不慌!》,经过重大修改提升,剧目的立意更深、舞台更广,获南京市第十一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并入选南京艺术基金2022年度资助项目。

整合空间,小剧场深入城市“毛细血管”

“如果说大型剧院是文化动脉的话,小剧场就是文化生活中的毛细血管。”正如南京艺术学院电影电视学院院长、江苏省剧本创作孵化中心执行主任陈捷所说,南京的107个小剧场,遍布全城,深入城市“毛细血管”,它们像一颗颗珍珠,在老街、高校和社区等不同角落熠熠发光。这个春天,在这场小剧场盛宴中,众多积聚而起的声浪和光影,以及以此为代表的公共文化艺术空间,正成为南京市民精神栖居的“诗与远方”,和很多外地人来南京的网红打卡地。

在小剧场建设过程中,南京坚持统筹建设、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全面整合空间资源,构建整体联动、各具特色的小剧场集群,让“金陵小剧场”成为城市重要文化标识。

标准小剧场、传统老戏台、书店空间、旅游景点……南京小剧场融于群众日常生活,并科学利用了城市空间。

有专家指出,南京在打造小剧场的同时,对于城市公共文化空间的构建,尊重了城市记忆、抚慰了城市心灵、呼应了公众的精神需求,使得历史与现实、空间与想象、城市与个体,实现了文化意义上的互动、协调。秦淮区依托辖区内南京白局、秦淮灯彩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熙南里历史文化街区、夫子庙景区推出一批“非遗小剧场”,以沉浸式演出促进文旅融合;栖霞区发挥校地融合优势,在仙林大学城推出南大黑匣子剧场、可一实验剧场等富有青春气息的戏剧文化空间,吸引更多年轻人走近戏剧、爱上戏剧;浦口区以书法文化为主题规划建设“墨剧场”,将书法元素融入演出空间设计,推动书法与戏剧跨界融合;溧水区用好用活红色资源打造红色李巷小剧场,把红色故事搬上舞台,让革命传统教育更加鲜活生动。

3月18日,沉浸式戏剧《红色记忆》在江北新区红色广场上演,带观众身临其境重走革命之路,追寻红色记忆。观众不再仅仅是看客,而是跟随角色一起“亲历”革命历程,有了更深的感悟。“沉浸式演出带来身临其境的感觉,就好像穿越回到了那个年代,特别投入、特别震撼。”观众王启山告诉记者,自己仿佛成了“剧中人”,真切感受到了信仰的力量。

“南京不少小剧场是以文化空间的形式存在的,激活它们,可以进行更丰富、更多元的创作,呈现更多有创意的作品。”蓝色天际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创始人吴玮玮表示,“希望能通过一些创新,为小剧场空间的使用创造更多的可能性。”

不同的小剧场满足了不同群众的文化需求,展示着当下南京小剧场的丰富性和多样化:在熙南里,街区小剧场已成功吸引很多南京高校新生力和年轻潮流人士驻留;位于南大仙林校区的黑匣子剧场则是对“中国戏剧的未来在高校”的最佳映射;而建邺区重点打造的“八度空间”潮流音乐小剧场、秦淮区夫子庙街区长乐剧场等,都彰显出南京小剧场的原创力、传统性和现代性。

孵化戏剧,小剧场凝聚青春力量

“我很喜欢南京的小剧场氛围。”著名戏剧家赖声川担任南京新剧荟艺委会主席,在南京,他看到了小剧场的无限潜力。“年轻人都喜欢看戏,尤其南京有这么多的高校,大学生群体是一股强大的力量。南京真是一座潜力无限的城市,在南京做新剧荟,面向全球征集年度戏剧新作,能够鼓励更多人从各地来到南京,让南京变成一个中心——一个孵化戏剧的中心。”

南京历史底蕴厚重,文脉源远流长,优秀的戏剧传统一直镌刻在南京的城市基因里,塑造着这座世界“文学之都”的城市气质。而戏剧与青年的天然关系,使得这一艺术样式最能被年轻大学生接受和追捧,并让高校林立的南京成为小剧场戏剧繁荣发展的沃土。

南京有着20万大学生,南京艺术学院、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南京林业大学等都有自己的戏剧社。戏剧,是他们看待世界的另一扇门,也是他们彰显自我、融于世界的一种表达方式。

南京的小剧场里,从剧本创作到舞台呈现,都不乏他们的身影:《狐狸的秘密》编剧吴梦和《半世随园》编剧周思廷,均为南京传媒学院2019级影视文学专业在校生;《到玻璃房去》编剧是南京艺术学院研三在读学生;《影剧院之夜》编剧初夏毕业于南京大学戏剧影视艺术系;《幕下的人》编剧徐继鹏和谢林汐,分别是南京艺术学院博士生和研究生;体现医务工作者伟大与不易的《疾走天使》,其编剧杨嘉牧曾在南京师范大学就读……在他们笔下,这些剧目不但题材丰富、剧种多样,在表现风格上也结合了传统戏剧表达和实验剧场创作。

江苏省剧本创作孵化中心执行副主任耿坤表示:“我们今年孵化的所有的剧目都面向了市场,接受观众检阅。”小剧场戏剧得到了南京大学生全方位的积极响应和热情参与,他们一起在台上台下演绎着南京小剧场戏剧的春天:南京林业大学水杉剧社成员担负了《疾走天使》在南京的首场演出;在《高二,不慌!》中扮演孟垚的高宇腾,诠释了一位决心参加艺考的高二学生,而他本人现在仍是南京艺术学院电影电视学院在校生。即便不在舞台上,他们也必定在台下鼓与呼,《疾走天使》在雨花剧院上演之际,颜鑫旺由于作为南京信息工程学院话剧社成员,就和几位好友特意从江北赶来观看学习。

全国各地怀揣着梦想的戏剧新人也都来到南京,走出了让梦想照进现实的勇敢一步。南京新剧荟(先行版)此次演出的剧目包括《生活在天上》《寻找企鹅的夜晚》《如今我严肃地在雪原上缝补爱与梦境——这句不是真的》,他们的主创很多都是00后的年轻面孔。无论是剧本的打磨还是舞台的呈现,这些年轻人用热情和专业,带来了一出出好戏。他们激动地说:“感谢南京,为青年戏剧人提供了展示的舞台和莫大的支持。”

首届全国小剧场戏剧“紫金杯”优秀剧目展演即将在南京开启,中国戏剧家协会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薛长绪表示:“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努力打造中国小剧场戏剧高水平品牌性的展示平台,更好地推进中国小剧场戏剧的创新发展。”

培育品牌,让更多观众走进小剧场

“今天下班早,一起去看戏啊?”上周五,市民陈琦然收到朋友的邀请,在手机上点开“金陵小剧场”平台,发现自家附近的小剧场有演出,立即高高兴兴地下单。“金陵小剧场”平台收集整理了全市小剧场资源,并整合成为“金陵小剧场地图”,观众可随意切换到南京各区,了解该区域内的小剧场的分布情况,查阅最感兴趣的小剧场相关信息。

南京集中打造“金陵小剧场”品牌,作为南京现有107个小剧场大家庭的代表,城市文化特色小剧场、传统戏曲小剧场、文旅融合小剧场、精品演出小剧场等多个小剧场成员被打造建设为“金陵小剧场”样板基地,并在“金陵小剧场”展示季集中展示。

南京还有各具特色的小剧场品牌活动。长江路小剧场话剧节、江宁小剧场喜剧节、六合扬剧节、江北青年戏剧节等精彩纷呈,戏曲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活动常态化开展,营造出“天天有演出、月月有活动”的戏剧氛围,让更多人走近戏剧、爱上戏剧。

文艺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建设公益性小剧场,是南京市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服务群众高品质生活的重要抓手。

在南京,与戏剧亲密接触的机会有很多,各式各样的活动极大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并带动更多观众走进小剧场,自发地爱上戏剧,形成戏剧与观众之间的良性互动。

2021年,第30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竞演在南京举办之际,奇点书集、江宁织造博物馆等文化场馆打造了梅花戏剧角,为戏剧爱好者提供展演空间和出彩机会,培育促进小剧场繁荣发展的群众基础。这个春天的戏剧盛宴中,剧场之外,戏剧沙龙、读剧会、观众见面会等活动陆续开展。在每场活动结束后的反馈里,“惊喜”“专业”“热情”成了高频词,很多外地观众直呼“来南京值了!”

拥有世界“文学之都”“天下文枢”“六朝古都”等众多文化IP的南京,正通过软硬件的实施,更大力度培育自身品牌,使小剧场发展结构更加完整,以小剧场赋能城市,让艺术在城市中流淌。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邢虹 王峰

打开紫金山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