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金山新闻
关注

千年古巷的“旧书一条街”何去何从

紫金山新闻
2022-06-22 18:23

城市里总有些风景让人难忘,总有些街巷让人流连,总有些故事让人不舍。

南京仓巷就是这样,曾经这里旧书店林立,但如今却只有寥寥几家“倔强”营业。随着时代变迁和城市发展,旧书实体店的数量和规模不断萎缩,千年老巷里,旧书一条街最后连同这个行业会走向何处?

千年古巷和旧书一条街

6月21日上午,夏日的阳光灿烂而热烈,城南老街巷仓巷在树影下安静而又略带落寞。

仓巷是一条千年老街巷,也曾热闹非凡。三国时,这里北接皇仓,已是繁忙的运粮通道,后来街道逐渐发展壮大,两边商铺林立,到明朝仓巷已经形成八条小巷。这里在明清是工商店铺、文人汇聚之地,名著《儒林外史》里多次提到仓巷。

今天的仓巷并不长,数百米的巷边店铺也不多。上午九点左右,巷子里的寥寥几家店铺陆续开门营业,这里的店铺多是经营古玩字画、古旧书店一类。巷口排过去连续三家都是旧书店,有的有名,有的无名,店铺都不大,每家店铺里都堆有密密麻麻的旧书,还有一些古老字画及一些旧物件。

店主老杨正在忙碌,来来往往搬着一摞摞旧书,并放到门口来,天气很好,有些旧书被他码整齐后就直接放到水泥地上。店里到处是书,有些书看起来时间太久,封面斑驳泛黄,还有些是线装本,在一个角落里,市场上已经很少见的小人书连环画也有很多。

“我这里大概有7000本书,多是旧书,一般是我收来的。”老杨说,他在附近开这家旧书店已有20多年,“以前生意还是不错的,这些年越来越不行了。”老杨介绍,“来看书的主要是一些中老年人,他们会来掏书,另外还有一些文化人也会专门来淘旧书。”不过老杨也注意到了,这几年还有一些年轻人也会慕名来到这条老街巷找旧书,“别看这条巷子里如今没有几家店了,名气还是比较大的,还有些人专门过来找旧书店打卡。”

虽然仓巷旧书一条街名气在外,但如今生意确实不太好做,在记者来来回回在仓巷转悠的一个多小时里,并没有看到有人专门进旧书店淘书。

50多家旧书店如今只剩6家

作为城南有名的旧书一条街,仓巷有过它的高光时刻。

上世纪90年代,朝天宫一带形成了颇具规模的旧书交易市场,仓巷就在朝天宫旁边,也就是在那时迎接了旧书业的黄金时代,“那会这里的店铺摊位,一家连着一家,都是卖旧书的。”一家旧书店店主回忆说,“很多外地人来这里淘旧书,络绎不绝。”

也就是在那个时候,仓巷一带聚集了50多家旧书店。后来伴随着图书市场的变迁,仓巷旧书一条街显得越发红火。“十几年前,那是仓巷旧书店最好的时刻,书店多,经营户也多,一些经营户还是外地专门来这边开店做生意的。”

再后来,网络逐渐兴起,仓巷也迎来了改造,“一些老房子危旧房都进行了改造,一些居民也逐渐搬离这里。”老杨说,生意逐渐不好,市场逐渐萎缩,旧书店逐渐减少,“也不能说是哪一天开始的,只能说时代发展了,旧书这个行业也就逐渐走下坡路了,一些经营不下去的店铺逐渐关门转行。”

记者在巷子里数了数,如今还在坚持做旧书的店铺只有6家,和曾经的辉煌相比,确实少了很多。“这些还在坚持开门营业的旧书店都是做了很多年的,对旧书有了感情。”一位店主介绍,“要是单纯指望旧书,那店铺都坚持不下去,大家除了旧书,也顺带做些古玩字画,才能把旧书店经营下去。”

不过,尽管旧书经营不是那么景气,但店主们多看重和旧书的感情并把这里当成和书友们的交流场所。

“我们这里的旧书也便宜,几块钱就能淘到一本,有些人一淘就是半天。”老杨笑言,一壶茶、几本书、两把藤椅,闲话家常,时光就这样被打发了,日复一日,满满怀旧。

旧书行业会往何处去

尽管线下旧书店越开越少,但却依然有店主在坚持,舍不得关店,也舍不得这些书。“不舍”是店主们不愿关门的最后“倔强”。“倔强”之中,许多旧书店也开始了转型,在南京有旧书店在坚守线下店的同时开起了线上店,将图书按照5元、10元等进行分类,线上销售也挺不错。

“也不是每个店都能成功转型线上的。”在采访中,有店主表示,书店是一个城市的文化风景,这些旧书店还是有存在的价值的,可以将旧书店开辟一个地方进行经营,既能成为书友们淘书交流的场所,也能汇聚人气。

旧书的来源一般是低价收购来的,但旧书来源在减少,旧书的利润也在降低,不过因为新书的价格比较高,因此旧书还是有市场。这些年有些旧书店转型线上,有些甚至转型直播卖旧书,国内一旧书卖家曾直播带货八场卖出17万元,成绩相当不错。

有专家表示,旧书行业有其独特的市场价值,是对图书闲置资源的再利用,有些旧书利用价值还很高,比如大学生图书,有调查结果显示,87%的大学生愿意购买二手书。在二手书市场中,购买的教科书和教材数量占77.24%。

对于旧书行业来说,未来一是要精选旧书,二是要走线上,利用好新的销售传播方式开展精准营销。专业人士认为,对一个城市来说,旧书作为城市文化的一种,如果能够发展成特色的文化聚集地,也能为城市书香增添一抹亮色。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王国俊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