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欲筑室者,先治其基。”近年来,南京市聚焦“推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围绕全面推进整合基层审批服务执法力量,深化街镇集成改革,把更多资源下沉到基层,增强动力,激发活力,为高质量建设“强富美高”新南京提供了强有力的体制机制保障。近日,来自中央、省市十多家网络媒体的记者走进江北新区、玄武区、秦淮区、栖霞区、江宁区、高淳区等地,通过实地探访、座谈交流、联合采访等方式,深入了解改革推进情况和基层治理现状,力争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检视南京市基层治理集成改革工作的实际成效。
引入全科政务、打造时间银行、推动“数据跑腿”、鼓励多元参与……近年来,南京市栖霞区尧化街道深入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改革决策部署,在市区编办等部门的指导下,先后启动了十项改革试点项目。
2018年,该街道被栖霞区委区政府确定为集成改革的试点单位,按照“一年全面集成、两年全面提升、三年全面达效”的总要求,围绕基层党建、政务服务、民生保障、生活服务、社会治理及信息保障六个方面,推动十个项目由“零散式”向“集成式”迈进,实现改革创新“再升级”,增强创新举措的叠加效应,打造出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尧化模式”。
尊重基层首创,汇聚“标准化”智力
尧化街道是典型的经适房街道,下设社区13个,其中村居合一社区4个,经济适用房社区6个,厂居社区3个,拆迁安置居民、外来务工人员等占总人口的70%以上,基层社会治理面临这样一些问题:辖区构成多样,社区结构混杂;弱势群体较多,服务需求强烈;街道人员复杂,管理难度较大。
面对“群众有所呼”,街道“改革有所应”。自2012年起,街道先后启动创新项目试点,通过全域智能的延伸,依托24小时政务银行、掌上时间银行、家住姚坊门微信公众号等载体,对居民诉求跟踪办理,解决好 “有反映慢反馈”的居民投诉难问题,让居民投诉有人管、问题能解决、困难有人帮。通过指挥一平台、办事一网通、“民生一张卡”等改革举措,向地区居民传输改革就是要解决老百姓“有获得没感觉”的问题。
家住尧化街道王子楼社区的李金山是街道时间银行的首位志愿者。他每天最开心的事情,就是为社区里那些需要陪伴的老人服务,为他们读报、送饭菜……几年下来,他在时间银行积攒了不少积分。“我现在还不需要,把积分送给更有需要的老人吧!”李金山是社区里出了名的“爱心爷爷”。
作为首批志愿者,李金山每天去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工作”8个多小时,为老人们登记信息,向小区居民推广项目。最多的时候,他一天要登记140多条人员信息。偶然一次,他得知时间银行里的积分可以捐献,便找到了工作人员,毫不犹豫地将自己多年来积攒的时间全都捐了出来。如今,李金山依然每天忙着各种各样的志愿服务。
类似时间银行这样的改革试点项目,街道里还有很多:全科政务、综合执法、 居家养老、垃圾分类等,无一不取得明显成效。以全科政务改革为例,街道为民服务中心对所有管理事项和服务事项进行全面梳理,保证了工作程序、流程规范一致,每个事项的政策依据、受理条件、 申请材料、办理程序、办结期限等均实现“一标准一手册”。
街道标准化“全科政务”模式的实施,使服务效率大幅度提升,有效降低了行政成本,居民办事时间节约率达84%,工作效率平均提升率达77%,限时办结率、综合满意度均达100%。
推动“数据跑腿”,保持“智慧化”定力
2017年4月,栖霞区居民徐燕在家点开手机客户端上的栖霞区“市场主体不见面审批系统”,根据提示提交申请材料后,尧化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即时接收到了徐燕的申请。
“请手持身份证正面对准镜头!”工作人员提醒徐燕进行人脸识别,验证身份。20分钟后,徐燕申请的“南京锦号键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营业执照便审批完毕。由此,全国首份“不见面”审批的营业执照在栖霞诞生。这也是我省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中的一幅小小剪影。栖霞区首创的这种“不见面”审批模式现已在我省推广。
据介绍,尧化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在“一口清导办、一门式受理、一条龙服务”基础上,充分利用“互联网+政务服务”优势,提升服务质效,全科社工强化主动服务意识,将全科政务服务做优做细。近期,全科社工还上门为即将开业的个体户全程电子化办理营业执照,将相关招聘信息发布到“掌上云社区”,并对需要办理社保开户、参停保的个体户和企业进行现场政策指导,提供办事清单,有效避免群众办事“来回跑”,推进政务服务便利化、人性化。
今年,该街道还实现线上线下互补,数据集成服务“再升级”,在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同时,线上线下无缝衔接政务服务。一方面,引导居民通过“不见面审批”小程序、“我的南京”“江苏政务服务”“江苏智慧人社”APP线上办理业务,协助企业登录省人社厅网上办事服务大厅为员工办理参保;另一方面,在巩固“一件事”成果基础上,结合政务服务“好差评”系统,加强数据分析,优化“套餐”服务内容,同时深化“两中心”一体化协同水平,提高政策知晓度、办事满意度。
下一步,该街道还将聚焦企业服务高频事项,加强科室间联动,推动数据集成和流程再造,为企业定制个性化服务套餐,提升企业办事便利度和获得感,让政务服务“加速度”“升温度”。
鼓励多元参与,形成“标准化”合力
在尧化街道,有这样一支队伍,他们初心不改、勇于担当,带来“霞光满天”;有这样一群党员,他们退而不休、奉献余热,印证“桑榆未晚”。这说的正是尧化街道的“红十月”老党员工作室。
杨德永就是其中一员。疫情防控的命令一出,杨德永就一马当先,主动报名当志愿者。每天早上医生还没就位,杨德永就“急不可耐”地忙活起来,又是现场维持秩序,又是帮忙张贴“试管码”,嘴里还一面“嚷嚷”,提醒大家准备“核酸检测码”或者身份证。“核酸现场缺物资,我们只要喊一声‘杨师傅’,东西就能很快送到,别提有多放心了。”在社区工作人员眼中,杨师傅办事靠谱,都对他评价很高。
从晨曦露白到华灯初上,从寒风凛冽到烈日炎炎,“红十月”老党员工作室里有太多的老党员风雨无阻、星夜兼程,只为守护一方平安。2017年9月,青田雅居社区成立了尧化街道第一家老党员工作室——“红十月”老党员工作室,12名初创成员,用真心和真情为居民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
工作室成立后,每月定期开展老党员联席会,广泛收集社情民意,为民排忧解惑。号召组建中青年志愿服务队,通过党员居民自荐、社区宣传等方式挖掘社区不同行业、不同岗位的青年人士,发挥青年党员居民作用,带动青年人参与社区治理;动员社区中的少年群体,组建“薪火少年”先锋队,共同开展老党员上党课、讲初心故事等系列活动,引导青少年自觉做红色基因的传承者,红色文化的弘扬者和传播者。
截至目前,“红十月”老党员工作室共吸纳驻室成员15名,配备青年助理2名,开展网格走访、助贫助困、议事协商等活动100余场,累计服务500余人次。
在垃圾分类、居家养老服务、熟人社区、时间银行等集成改革项目的标准化工作中,尧化街道均广泛发动老党员、居民群众、高校院所、社会组织以及企事业单位等,凝聚起标准制定的“最强大脑”。下一步,栖霞区将再接再厉,推动诸多“栖霞试点”成为“南京做法”乃至“江苏经验”,让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治理效能转化为发展胜势。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朱旖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