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这句诗词背后的方言魅力深深扎根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在刚刚过去的寒假,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天目湖校区学生事务服务中心组成“‘言’传‘声’教,共话新年”寒假社会实践团队,开展了一系列方言传承保护的调研活动。团队成员分赴各自家乡开展实践,通过发放问卷、采访对话、拍摄视频等方式,产出系列调研成果,圆满完成了本次社会实践工作。
“我所采访到的老人并非是本地人,他们来自全国各地,由于当年统一分配工作而来到了我的家乡。” 来自北京的成员王睿诚在交流中谈到,“如果耳边突然响起熟悉的语调,他们会有会有‘两眼泪汪汪’的激动心情。”面对日渐消逝的方言文化,老人们感到深深的不舍与遗憾。
“我来到了家乡的非遗文化园,会说家乡方言的游客可以免票,最后差点只有我交了钱。”安徽合肥的团队成员叶伊诺笑谈,自己家乡的方言文化非常繁荣,“景区里的老家人在交流时全部使用方言,和我同辈的年轻人甚至听不懂部分词汇。我家乡的人们并未感到方言的消逝,但对于我们这些离乡拼搏的后代,想要寻找自己家乡文化的锚点,就变得困难起来。”
记者了解到,“‘言’传‘声’教,共话新年”团队成员来自全国34个城市。全体成员在做好疫情防护措施的前提下,来到家乡方言保护基地、文化博物馆、非遗保护基地等场所,进行深入调研,更加深刻地了解方言文化,感受方言魅力。
“在方言博物馆,有我耳熟能详、已经成为城市代表的方言字词,甚至连其他地域的人们也能模仿两句;但更多的是生活中不常见的、几乎被淹没的语言信息。在博物馆,工作人员通过数字化手段,给予方言文化新的生命。”来自海南海口的团队队长韩焯程在走访家乡当地的方言博物馆后说道。“保护与传承方言,是势在必行且已有许多人在为之努力的事业了。如何更好地在年轻群体中传播推广,是亟待思考解决的问题。”
团队成员将会内化延伸本次实践成果。一方面,将依托天目湖校区学生事务服务中心,在校内策划举办方言活动,更有温度地践行服务师生的理念;另一方面,团队将持续关注地方方言,努力探索方言保护新思路,助力家乡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展现南航学子的责任与担当。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何洁 通讯员 江欣阳 叶伊诺